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3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721篇
安全科学   36篇
废物处理   35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1148篇
基础理论   120篇
污染及防治   71篇
评价与监测   82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为探究工业园区地下水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变化特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地下水和土壤细菌16S r RNA基因高变区域进行序列测定。通过对Alpha多样性、物种组成、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分析,比较地下水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异同。Alpha多样性的比较结果表明,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明显高于地下水,地下水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反映出地下水已受到周边污染源的影响。物种注释结果表明,地下水样品共检出48个细菌门,土壤样品共检出50个细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地下水细菌群落的优势类群,共占93.54%,且该工业园区地下水细菌群落呈现出典型的淡水种群特征;土壤中优势细菌门为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Firmicutes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共占85.21%。由于地下水和土壤两者的生态系统和理化环境的差异,致使Actinobacteria、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和Gemmatimonadetes占比在地下水和土壤细菌群落间差异显著,同时使地下水和土壤细菌群落各含有一些特有的优势细菌属(地下水2个,土壤4个)。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工业园区样品的测序结果可以为地下水和土壤环境的生态评价提供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32.
The aim of our study is to determine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antibacterial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14 pollen samples of Corylus avellana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locations in Slovakia. Microbiologic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in two steps: microbiological assays and studies of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pollen extracts. The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of pollen extracts were carried out with the disc-diffusion method. Methanol (70%), ethanol (70%) and distilled water were used for pollen extracts. Five strains of bacteria such as gram-negative (Salmonella enterica subsp. enterica CCM 3807, Escherichia coli CCM 2024, and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CCM 5671) and gram-po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 CCM 2461 and Bacillus thuringiensis CCM 19T) were teste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pollen extracts was determined by the DPPH method. Bacterial analysis includes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total bacterial count ranged from 4.08 to 4.61 log CFU g?1, mesophilic aerobic bacteria ranged from 3.40 to 4.89 log CFU g?1, mesophilic anaerobic bacteria ranged from 3.20 to 4.52 log CFU g?1, coliform bacteria ranged from 3.30 to 4.55 log CFU g?1, yeasts and filamentous fungi ranged from 3.00 to 3.56 log CFU g?1. Microscopic filamentous fungi Aspergillus spp., Alternaria spp., Penicillium spp., Cladosporium spp., Rhizopus spp., and Paecylomyces spp. were isolated from hazelnut pollen.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was the most sensitive strain among ethanolic and methanolic pollen hazelnut extracts. Staphylococcus aureus was the most sensitive strain against aqueous hazelnut pollen extracts. We determined the following sensitivity against ethanol pollen extracts respectively: Yersinia enterocolitica?>?Salmonella enterica?>?Staphylococcus aureus?>?Bacillus thuringiensis?>?Escherichia coli. Methanol pollen extracts had shown following sensitivity: Yersinia enterocolitica?>?Salmonella enterica?>?Escherichia coli?>?Staphylococcus aureus?>?Bacillus thuringiensis. Aqueous extracts had shown the following sensitivity: Staphylococcus aureus?>?Salmonella enterica?>?Escherichia coli?>?Bacillus thuringiensis?>?Yersinia enterocolitica. Hazelnut pollen extracts have over 82% antioxidant capacity in samples from non-urban zones. An elevated level of antioxidant potential in the pollen is determined by its biological properties conditioned by biologically active substances. DPPH method allowed characterizing pollen as a source of antioxidants.  相似文献   
33.
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16S rDNA克隆文库方法对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O-MBR)的好氧池与缺氧池中细菌进行了多样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好氧池污泥样品的克隆文库包括9个类群,其中变形菌(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Bacteroidetes)在文库中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37.04%和14.81%;其次是酸杆菌(Acidobacteria)、未培养菌(uncultured bacterium)、绿菌(Chlorobi)和未培养的绿弯菌(uncultured Chloroflexi bacterium)、浮霉状菌(Planctomycetes),分别为11.11%、11.11%、7.41%、7.41%和5.56%;硝化螺旋菌(Nitrospirae)和裸藻门(Euglenozoa)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均为1.85%.缺氧池样品克隆文库包括10个类群,其中变形菌(Proteobacteria)、拟杆菌(Bacteroidetes)和未培养菌(uncultured bacterium)在文库中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27.91%、13.95%和12.79%;其次是浮霉状菌(Planctomycetes)、酸杆菌(Acidobacteria)和绿弯菌(Chloroflexi),在文库中所占比例分别为9.3%、9.3%和9.3%;硝化螺旋菌(Nitrospirae)、裸藻门(Euglenozoa)、芽单胞菌(Gemmatimonadetes)和放线菌(Actinobacteria)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分别为6.98%、8.14%、1.16%和1.16%.两池细菌的主要类群相似,但菌属及比例有所差异,变形菌是系统中的主要脱氮菌属.  相似文献   
34.
大气细颗粒物在线源解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国内外关于PM2.5化学组分特征、二次气溶胶生成机理、源解析模型的研究综述,引入实现PM2.5在线源解析的2种可能方法,即气溶胶质谱+解析算法与3类化学组分组合观测+受体模型。重点阐述了气溶胶质谱及在线水溶性离子、EC/OC和金属元素仪器的应用研究现状,并分析了不同仪器测定结果的可靠性、优势及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城市尺度的大气化学二次反应机理及关键技术参数研究、大气颗粒物化学组分连续观测应用于在线源解析的研究、基于多种信息来源和技术手段的在线源解析方法集成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35.
采用设置在上海市中心城区交通主干道旁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018年1—12月的观测数据,分析黑碳气溶胶(BC)污染特征及其与PM_(2.5)、SO_2、NO_x、CO、O_3、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和气象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内,BC小时均值为(3 038±22) ng/m~3,ρ(BC)在ρ(PM_(2. 5))中占比为(11. 48±0. 12)%。日内ρ(BC)变化呈双峰型,各月份之间ρ(BC)变化不大。ρ(BC)与风速呈负相关,与PM_(2. 5)、NO_x、CO、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6.
李俊杰  丁灯  季东  昝菱 《化工环保》2019,39(4):413-420
在自制反应器内,通过喷射法将纳米TiO_2分散成气溶胶形式,用以降解空气中的芥子气模拟剂二乙基硫醚(DES)。利用自行设计的一套气溶胶沉降行为评价装置,对TiO_2气溶胶的释放条件进行了优化。系统研究了相对湿度、反应温度、光强、催化剂加入量、反应物浓度等因素对DES降解速率和彻底矿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iO_2气溶胶对2.80 mg/L(近似芥子气快速致死浓度)DES降解的半衰期由涂覆型TiO_2的34.5 min缩短至8.5 min;TiO_2气溶胶光催化降解DES的最佳相对湿度为35%,此时CO_2最快生成速率可达34.64μg/(L·min),150 min内彻底矿化比例达66.1%;对于1.5 L反应器,催化剂加入量为30 mg时降解DES的量效比达到最佳状态;TiO_2气溶胶光催化适用于含低浓度DES空气的快速净化。  相似文献   
37.
利用西安市环境监测站超级站2013年9月1日—2015年5月31日黑碳气溶胶(BC)的监测数据,研究空气中BC浓度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和常规污染物相关性。结果表明:BC小时平均浓度均值在春季、夏季和冬季的变化趋势呈"W"型,秋季呈"V"型,且冬季的第一个最低值和峰值比春季和夏季的分别延迟1 h和2~3 h,且20:00~次日6:00秋季BC小时平均浓度均值高于当年冬季。BC浓度在秋季和冬季较高,夏季较低。冬季BC/PM_(2.5)基本最低,秋季BC/PM_(2.5)相对最高。BC日平均浓度与气温、降水和风速的日平均值为极负显著相关,且风速小于1.0 m/s时,其与风速呈最显著的负相关。除O_3外,BC日平均浓度与其他常规空气污染物浓度呈显著相关,表明其同源性很强,且受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8.
东海大气气溶胶中二元羧酸的分布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气溶胶中的二元羧酸因其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潜在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利用2011年5月12日-6月6日在东海采集的气溶胶样品,分析其中水溶性二元羧酸及常量离子浓度,探讨东海气溶胶中二元羧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来源.结果显示东海大气气溶胶中乙二酸、丙二酸和丁二酸的浓度分别为26.0~1475.5 ng·m-3、0.1 ~61.4 ng·m-3和0.1~132.4 ng·m-3,乙二酸在这3种二元羧酸中的贡献最大,为88.3%.东海气溶胶中二元羧酸浓度的昼夜变化不显著.空间分布整体呈现近海高、远海低的趋势.气团的来源和迁移路径以及气象因素影响气溶胶中二元羧酸的分布,气团来自污染较重的陆源时气溶胶中二元羧酸的浓度较高,气团来自清洁的海洋源时,二元羧酸的浓度则较低;阴雾天气时气溶胶中二元羧酸浓度相对较高,降雨发生时二元羧酸的浓度较低.二元羧酸与常量离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自然源和人为源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质在液相中氧化生成二元羧酸是东海大气气溶胶中二元羧酸的主要源,而汽车尾气和生物质燃烧的一次排放、海洋源以及碱性粗颗粒吸收气体二元羧酸不是主要源.液相中乙醛酸氧化形成的乙二酸和长链二元羧酸氧化形成的乙二酸对东海气溶胶中乙二酸的贡献分别为41%和59%.  相似文献   
39.
利用多光谱旋转遮蔽影带辐射计(Multi-Filter Rotating Shadowband Radiometer,MFRSR)测定了我国长江三角洲中部的太湖地区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期间415 nm、500 nm、615 nm、673 nm、870 nm波段的全天空总辐射、散射辐射和直接辐射通量密度,结合球形粒子的Mie散射理论反演了该地区大气气溶胶粒子谱,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该地区工作日和非工作日气溶胶光学厚度和粒子谱的日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工作日上午6:00-9:00时间内,细粒子的生成远大于非工作日这一期间细粒子的生成.太湖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常年较高,500 nm波段的年平均值为0.8038±0.7924,夏季最大(0.9359±0.7389),冬季最小(0.6209±0.5500);气溶胶粒子谱表现出双峰分布,一种是位于半径0.15 μm附近的细模态,另一种是半径3μm左右的粗模态,且夏季和秋季细粒子较多,而其他季节粗粒子较多.气溶胶光学厚度以及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的季节变化受到气象条件的显著影响.降水过程对大气气溶胶具有明显的冲刷作用,并且降水后大气气溶胶的增加与气溶胶粒子大小有关,积聚态粒子浓度的增加比粗模态粒子的增加更快.  相似文献   
40.
基于单颗粒质谱信息气溶胶分类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溶胶质谱仪在对气溶胶颗粒的监测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单颗粒的化学成分和粒径信息,基于这些质谱数据能够推测颗粒的来源。而对气溶胶来源的分析,很大程度上是由颗粒的种类决定的,故对海量数据的分类就成为不可忽略的步骤。针对气溶胶质谱仪采集到的数据,概述了用于气溶胶分类的多种方法的理论核心、分类步骤及各自的优缺点等。据此可为今后气溶胶分类方法的研究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